不同类型湿地之间有机碳储量差异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法明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带一路科学组织国际合作项目等的资助下,评估了我国两大滨海区域潮滩和盐沼的蓝碳储量,研究揭示了不同类型湿地之间有机碳储量的差异。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古地理学 古气候学 古生态学》。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博士研究生周金戈表示,滨海湿地主要由植被区和无植被覆盖的潮滩构成,是提供重要服务的关键生态系统。中国的滨海湿地作为有效的蓝碳储存库,通过有效地捕获和储存有机碳,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
两大滨海湿地不同湿地类型单位面积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比较。研究团队供图
两大滨海区域碳储量的估算。研究团队供图
?
结果显示,在两个研究区域内,植被覆盖的盐沼湿地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碳储量明显高于未植被覆盖的潮滩。有趣的是,黄河三角洲的潮滩有机碳储量与盐城海岸的盐地碱蓬盐沼相当。研究估算出,黄河三角洲的区域有机碳储量为5.64±0.61 Tg C,而盐城滨海湿地则为9.96±1.52 Tg C。尽管滨海潮滩的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较低,但由于其在中国沿海的广泛分布,它们成为了区域有机碳储存的主要贡献者,占到区域总储量的75%以上。
该研究揭示了不同类型湿地之间有机碳储量的差异,并强调了在估算蓝碳时考虑滨海潮滩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像中国这样拥有广泛分布潮滩的国家而言。(来源:中国科学报 朱汉斌)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palaeo.2024.112509
作者:王法明等 来源:《古地理学 古气候学 古生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