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疫苗佐剂为疫苗技术“换芯”。 3月27日,《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研究员王骥团队联合复旦大学、辽宁大学相关科研团队的最新成果。他们提出了全新的疫苗佐剂设计思路,开发出全球首个具有引导抗原靶向内质网功能的新型疫苗佐剂SABER,为疫苗研发开辟了新路径。
与传统佐剂不同,SABER具有双重功能。论文通讯作者王骥向《中国科学报》介绍,一方面,它能将抗原靶向内质网,加速抗原交叉递呈;另一方面,可通过激活干扰素刺激基因(STING)蛋白激活抗原递呈细胞,从而显著提升疫苗诱导表达CD8的T细胞(CD8+ T细胞)免疫反应的能力,为未来疫苗研发搭建了全新的技术平台。
该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自然》杂志审稿人对这一双功能佐剂分子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一个创新概念,非常有趣并很有前景,有临床转化的可能性。
成果发表于《自然》。
王骥团队合影。
王夏峰在做化学合成实验。
研究总结图。
王骥指导团队实验。本文由中山一院供图
?
王骥及其团队在疫苗研究领域深耕多年,始终聚焦于疫苗佐剂及递送系统精准递送技术,旨在有效激发高水平的CD8+ T细胞免疫反应,从而增强疫苗的效能和广谱性。在先前的研究中,包括王骥团队在内的众多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在抗原靶向组织及细胞层面的宏观递送策略上。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复旦大学研究员陆路指出,以往的研究仅限于将旅客送达旅游目的地的山脚下。然而,对于抗原向内质网递呈的最后一公里这一效率低下的过程,却鲜有人关注。这一过程已成为疫苗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难题。
SABER正是为突破疫苗效力所面临的重大瓶颈而设计的关键分子。SABER技术增强抗原交叉递呈功能,犹如通过缆车将旅客直接送达山顶,避免了复杂且劳累的爬山过程,实现了整个过程的迅速与高效。陆路说。
该研究中,动物实验的阳性结果象征着转化为人类疫苗应用的潜在希望。王骥团队期望借助这一新型疫苗佐剂分子,革新疫苗技术平台,实现肿瘤及传染病疫苗的及时、便捷合成,并确保其应用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此次研究结果也体现了跨学科合作在创新领域所展现出的巨大潜力。
据介绍,SABER通过进一步优化后,有望能够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验证此新型疫苗佐剂策略。对于王骥而言,科研不仅是为了发论文,更要转化落地去解决临床上的实际问题,这也是中山一院一直以来做基础研究的初心。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医院之一,中山一院一直坚持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医训,沉淀为中山医人的内核基因。我们希望通过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深度融合,为医疗领域带来技术进步。王骥如是说。(来源:中国科学报 朱汉斌)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8758-w
作者:王骥等 来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