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确指认Fe-N-C非贵金属催化剂的活性位点结构。 2025年4月7日,厦门大学王宇成,孙世刚团队发表了题为Identifying high-spin hydroxyl-coordinated Fe3+N4 as the active centre for acidic oxygen reduction using molecular model catalysts的最新研究成果。
该成果通过构筑与实际催化剂等同活性的分子模型催化剂,精准指认了Fe-N-C非贵金属催化剂的活性位点结构为:高自旋轴向羟基配体的三价FeN4位点。
该论文通讯作者是王宇成副教授,孙世刚院士;第一作者是赵匡民,吴道雄,武文堃。
活性位点(又称催化中心)是催化剂中发生化学反应的特定区域,其结构需从原子配位与电子结构两个维度共同解析。Fe–N–C催化剂因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氧还原反应(ORR)中可替代贵金属铂而备受关注。现有的研究表明,Fe–N–C催化剂活性位点的局域配位结构为FeN4,但其电子结构(尤其是自旋态)一直不明确。核心科学难题在于:在Fe2+(自旋态S=0、1或2)和Fe3+(S=1/2、3/2或5/2)等多种可能自旋态中,究竟何种自旋态对应高活性催化中心。
该研究的挑战在于缺乏模型催化剂。理想的模型催化剂需要满足三大条件:原子结构明确、Fe位点均一(避免自旋态混合)及与实际催化剂相当的高活性。石墨烯负载的FeN4位点存在结构异质性,导致自旋态混杂;而分子模型体系(如酞菁/卟啉衍生物)虽具备明确原子排列与均一Fe位点,但其酸性条件下的TOF比实际热解Fe–N–C催化剂低两个数量级。
在这项工作中,王宇成、孙世刚团队设计并合成了纯度达96.6%的共轭桥联酞菁铁二聚体模型催化剂(FePc=FePc),其兼具原子结构明确性、Fe位点均一性及与实际热解催化剂相当的ORR活性。结合通过原位与非原位X射线吸收、质谱、穆斯堡尔谱、电子顺磁共振、磁学测量等表征,精确鉴定出活性位点为OH–Fe3+N4 (S=5/2)。单体和非共轭二聚体中的OH-Fe3+N4(S=3/2)位点对ORR中间体表现出过强的吸附能;而聚合FePc则由35%的S=5/2态和65%的Fe2+N4(S=0或1)态组成,整体呈现过弱的吸附能。
理论计算表明,铁中心与共轭碳平面之间的π-d相互作用是决定自旋态的关键因素。更重要的是,从分子模型催化剂得出的结论似乎也适用于热解催化剂。该研究深化了对活性位点的理解,为精准设计ORR及其他反应的单原子催化剂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催化领域具有广泛意义。(来源:科学网)
图1:FePc=FePc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图2:FePc=FePc分子的自旋态与ORR活性。
图3:五种分子模型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图4:五种分子模型催化剂的自旋态。
图5:不同自旋态的电化学行为。
图6:理论计算。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929-025-01324-7
作者:王宇成等 来源:《自然-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