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0日,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前,科睿唯安公布了2019年度最新SCI期刊影响因子,科研圈得以比高三学子们提前看榜。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层次,却是同样的几家欢喜几家愁。影响因子涨涨跌跌,如潮起潮落,牵动着万千博/硕士的心。自己发的期刊的影响因子涨了,比买的股票涨停了还要高兴;如果影响因子没有涨甚至降了,那么心情失落是在所难免的;更惨的是每一年都有一批杂志会被踢出JCR,也就是没有了影响因子,这对一个博/硕士的打击是致命的。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结果,千辛万苦发表,最终杂志却被sci除名,竹篮打水一场空。
1 被踢的Bone Res和它的难兄难弟
当被告知之前发表的一篇文章所在的期刊被踢出SCI时,一位不愿透漏姓名的贾博士表示“This is unfuckingbelievable !”,于是去查刚公布的影响因子排名,翻遍了整个榜单,都没有发现这本杂志的影响因子。最终在另外一份2019年被SCI除名期刊榜单中,他发现了那本被除名的杂志,耳边顿时响起了一首《凉凉》。通过调查,他发现了这本杂志被除名的原因,而在继续深入调查后,他发现事情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一切的一切要从一本叫做Bone Research的国产杂志说起。Bone Res创刊于2013年,2014年与NPG合作, 由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国际华人骨研学会联合Springer·Nature出版。其期刊影响因子从2014年的1.31一路飙升至2018年的12.354。令人不得不感叹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俗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JCR 在 2018 发布影响因子的同时还发布了一份公告,称其将对一些期刊的数据展开调查,Bone Research 就在其中。ISI(科学情报研究所)对在2018年编辑特别关注中提到的5个期刊进行了详细的审查,主要是审查2015-2019年的期刊内容、引用数据、作者情况还有编辑成员。结果发现在以下四个杂志中存在大量集中引用的情况: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Letters, Journal of Biobased Materials and Bioenergy, Journal of BiomedicalNanotechnology和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并且发现这四个期刊都大量引用Bone Research的文章。这就导致2017年的影响因子非常不准,所以才会发出编辑特别关注。另外ISI还发现上面四个杂志中仍然有顽固分子,冥顽不化,依旧作奸犯科,所以也就把他们从2019年JCR中踢出去了。
被踢的三个杂志
Nanoscienceand Nanotechnology Letters
Journalof Biobased Materials and Bioenergy
Journalof Biomedical Nanotechnology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4个期刊均有集中引用的情况,2018年有3个杂志有此情况
以上四个杂志都大量引用Bone Research或者其他几个杂志的前两年的文献。甚至有些文章的参考文献中有50%都是在此范围内,而那些参考文献中超过90%都提及了前两年的研究。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文章除了对Bone Research进行了集中引用之外,很少甚至没有提及已发表的任何骨生物学和骨研究的工作。这些参考文献主要在论文的Introduction或者Discussion部分中,而正文并没有证据表明该文对其有所研究。比如这篇,Towards Highly Linear High Resolution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Register ADCs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该文章一年多没有一个引用,这也没什么,可它引用了11篇Bone Research的文章,而且它们的内容上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而贾博士那篇被踢的论文,正是发在上面三个杂志之一。虽然这本杂志是美国的,其主编确实中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不得不令人联想到与Bone research之间存在一些不正当的关系。可以说,这本期刊被踢,是咎由自取。Bone Res被踢出,给它刷影响因子的杂志不可能逍遥法外,就相当于黑社会的老大都被绳之以法了, 手下的小弟还能出来吆五喝六吗?
2 狂涨的影响因子,自嗨还是实力?
看了2018年影响因子榜单的小伙伴会发现,排名第一的仍然是神刊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其影响因子达到223.679,比去年的244.585有所下降。
10分以上期刊有275本,5-10分期刊有731本,新增317本期刊上榜。
energy-、nano-、material- 相关的,一片大好,其中energy-已经跑过了nano-,带energy的会超过主刊,超过带nano-的子刊。
Wiley的advanced + adj. + materials也基本屠版了
有人说,材料类,能源类期刊的影响因子,这几年真是涨的像极了05年到07年的股市,疯狂得让人看不懂。举个例子来说,拿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LED等的文章来说,理论内涵真的差很多,有的时候,只要你掌握了合成材料的核心方法,把效率做到世界纪录的水平,就算你不解释其中物理过程,也能发档次很高的文章。最可恨的是,这种文章完全背离了发表文章是将成果公开这一初衷,在最关键的材料合成和器件制备工艺等核心问题上,含糊其辞,有的甚至条件丝毫不对。让想重复他高效率器件的其他研究人员,根本无法重复试验。这样的文章,还有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这么写文章,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自己的工作门槛不高,只好把一些技术上并非理论上的东西隐藏起来,人为地为自己的工作加上一个假门槛。
影响因子可能越来越不代表发表其中文章和作者的水平了,好杂志的名声才是圈内人的通行证。国内科研环境如果还是影响因子论高低的话,越来越多的人扑向短平快,热门明星领域上,配合着刷影响因子的杂志社编辑灌水垃圾文章,中国科研真的是追不上美国了。
3 膨胀的IF与铺天盖地的材料论文
根据这十多年材料类期刊的发展趋势,我总结了期刊“IF膨胀”的几个要点:
IF膨胀要点
1. 通过编辑和审稿人控制,增加单篇文章篇幅和提高引用数(引用其他文章数量),同时
提高引用领域内其他期刊数量,避免自引过多
提高期刊内自引数
2.鼓励长篇优质综述,综述本身被引数高,同时能提高领域内引用其他文章数量
3.发行多个子刊,避免期刊内自引过多
4.发行刊文数量多的OA期刊,赚钱同时提高领域内引用数
5.适当增加期刊内文章数量,提高领域内被引几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材料科研工作者在技术方面的手段如下:
1.“炒菜式”研究,相同体系内换一个原料/元素/制备参数/应用方向就发一篇文章,提高发文数
2.采用多种表征手段,增加文章篇幅,增加引用其他文章数量
3. 以应用作为文章创新点,掩盖理论创新缺乏和材料体系陈旧等缺点
所以我们会看到材料类文章越来越长,影响因子越来越高,向世纪学科靠拢。数学期刊不见踪影,因为他们不需要引用那么多。物理期刊IF基本稳定,提高的IF可能是因为受材化生文章的引用数增加。
那个期刊被踢出sci的博士最后怎么样了?
那个发的期刊被踢出SCI的博士后来怎么样了?众说纷纭。
有的说他由于没有达到毕业要求,延毕了一年,结果这一年心情抑郁,最终得了轻度抑郁,不过好歹又发了一篇文章凑够了毕业要求,最终毕业了。
有人说,学材料的他最擅长的就是灌水,手里还有两三篇数据,随便写了一篇投出去了,不过现在文章不如之前好发了,磕磕绊绊最终接受了,按时毕业走人了。
也有人说,那篇文章是他博士期间全部的心血,期刊被踢出SCI,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延毕了两年后也没拿到博士学位,最后心如死灰地转行了,却因祸得福拿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
那个期刊被踢出SCI的博士,最后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本文修改自科学指南针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