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客户端

29岁成武大最年轻正教授!当事人希望“先埋头做事”

  29岁成武大最年轻正教授!当事人希望“先埋头做事”。文|《中国科学报》记者李思辉 实习生 张曦月

  3月15日,武汉大学发布消息,29岁赵莽获聘为该校教授。这位刚刚结束8年海外求学、回国任教的青年学者成为武汉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

  面对外界的关注,赵莽告诉《中国科学报》:“毕竟刚回来,希望先埋头做些事情。”

  赵莽签约入职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供图

  “95后”

  作为“95后”的赵莽,2016年前往德国萨尔大学求学,主修计算机科学,同时辅修数学。

  本科毕业后,他获得硕博连读资格,师从国际密码学权威、前牛津大学终身教授Cas Cremers。在Cremers的课题组里,他深入研究通信安全、身份认证等关键领域,主导多个国际前沿项目,并与全球顶尖学者展开合作。

  赵莽的研究方向——应用密码学,听起来高深莫测,但其实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社交软件的聊天加密到网上银行的安全交易,再到无密码认证系统,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密码学的保障。

  “密码学就像是在解一道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数学题。你知道它存在解法,但你需要不断探索、尝试,才能找到最优解。”赵莽介绍。

  赵莽 武汉大学供图

  学成

  在博士期间,赵莽主导并参与了非对称认证算法、带有关联数据的认证加密算法、无密码认证协议、多方实时通信协议、即时通信协议等多个课题,并多次在国际顶级安全会议上发表论文。

  其中,最具突破性的一项研究是针对FIDO2(WebAuthn 2与CTAP 2.1)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这项协议旨在替代传统的密码系统,实现更安全的无密码认证。然而,赵莽发现,尽管这一协议在应对传统攻击方面表现出色,但其在抵御量子计算攻击方面仍存在隐患。

  为此,赵莽提出了WebAuthn 2和CTAP 2.1的全球第一个后量子实例化扩展,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这项研究为未来网络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也获得了微软安全响应中心的资助支持。

  除了研究密码协议的安全性,赵莽还积极推动学术研究与现实应用的结合。例如,他的团队在对Ed25519数字签名算法进行安全性分析时,发现不同版本的算法在安全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最终,这项研究成果被IEEE Symposium on Security and Privacy(IEEE SP)接收,并被万维网联盟(W3C)认可为Ed25519签名安全性的权威分析。

  这些研究让赵莽在密码领域声名鹊起。

  回国

  2023年1月,赵莽受邀回国,在武汉大学做了一场学术报告。在与武大国家网络安全学院的老师们深入交流后,他惊喜地发现,这里的研究方向与自己高度契合。

  而更让他心动的是,学院对密码学研究的重视程度,以及希望推动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多自主突破的决心。

  当武大向他抛出橄榄枝时,他几乎没有犹豫——回国,成为一名教师和研究者。

  武大为赵莽提供了优厚的待遇和科研支持,包括60万年薪、30万雷军教育基金支持、200万的安家费以及8个博士生指标等。对于他而言,这不仅是待遇上的保障,更是一种科研环境的承诺——他可以迅速建立自己的研究团队,继续推进密码学研究的前沿探索。

  

尽管从博士生到教授的“跨越式”身份转变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最年轻教授”的名头也给他增加了曝光度,但他更希望安静下来,先埋头做些事情。

  
作者:李思辉,张曦月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29岁成武大最年轻正教授!当事人希望“先埋头做事”

参考标签

声明:本文转载仅出于学习和传播信息所需,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站所注“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作者不希望被转载或其他事宜,请及时联系我们!